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让数学课堂因合作学习而更精彩

时间:2014-06-26 15:01 点击:
摘 要: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把握时机是前提: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在学生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时、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时、在教学

  摘 要:“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把握时机是前提: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在学生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时、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时、在教学的重难点处以及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要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要给合作学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最后,还要给合作学习适当的评价和奖励。

  关键词:合作学习 把握时机 前提 有效 合作小组 明确分工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11-02

  “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它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首先,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把握时机是前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机会。但是,是否采用合作学习,关键是学生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因此,教师要注意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那么,如何选择合作的时机呢?

  1、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

  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是,有的坚决反对,我就借机设计了小组学习。像这样,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采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在学生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实践和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学生在亲身实验中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启动思维,进入理性思维的正确轨道。有些实验,颇具挑战性,需要手脑并用,博采众长才能获得成功,而这类实验活动往往个人独立完成很困难,耗费的时间较长,这时选择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可能性”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会。为此,课中我设计了摸球游戏,如果让学生一个人完成是很费时的,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摸球,一人计录,小组内其他同学去猜,这样既提高了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也让他们都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说出“可能性”,体会可能性。

  又如,在《圆的周长》一课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应用的方法可能有“用一根线(或纸条)绕圆一周,拉直量出它的长度,来得到圆的周长;也可能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直接量出圆的周长”。基于这样的预设,课堂上,我就安排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的动手做一做,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算一算等。这一系列活动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下进行,剪刀,尺子等工具的互用,一人扶尺,一人滚动圆等活动都适合在多人合作的情况下完成。学生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解决了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培养了人际互助的情感。

  3、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就启发学生:“你们哪组同学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发现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激情高昂,纷纷动手操作,并在组内积极讨论,经过同学们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最后讨论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教会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

  4、在教学的重难点处,可以采用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索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学生通过合作,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

  有些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开放题的训练能够为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先补充条件再解答练习,就是属于这类练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变化情况,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得到不同结果:“一支钢笔1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有的同学根据钢笔数量的不同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条件,甚至填的数量超出了乘法口诀计算范围,拓展了对乘法算理的理解。还有的同学从笔的不同种类想到了一枝铅笔、圆珠笔的价格等……小组内讨论热烈,方法众多,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策略,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的合作氛围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接受,学会了创造!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